撰文/ Shawn Hsieh
原文作者/ 嚴偉哲(Jonathon Hricko)教授
我們常聽科學談論一些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比如病毒是怎麼讓人生病的、宇宙是怎麼形成的。這些東西眼睛看不見、摸不到,但科學卻能很自信地告訴我們它們是怎麼運作的。問題來了:這些理論到底是不是真的?還是其實只是人們暫時想出來、以後可能又會被推翻的一種「說法」呢?我們該不該相信這些「看不到」的東西真的存在?
有些人(我們可以叫他們「真相派」)認為,科學之所以如此偉大,是因為科學彷彿有一套絕對正確的數學公式,幫我們解釋和預測了世界的真相。對他們來說,基因、宇宙這些東西雖然無法直接觀察,卻是真實存在的一部分,科學讓我們「看見了無形的世界」。
這種想法就像是在說:「如果科學不是真的,它怎麼會這麼準?」,這也被稱作「無奇蹟論證」——我們不可能每次都這麼幸運猜對,所以科學應該是真的!
但也有人反駁說:「以前的人也覺得自己的想法很正確,但現在卻被證明是錯的!,比如以前以為地球是宇宙中心。」這就像是說:如果回頭看歷史上那些「看起來很對、但其實錯了」的科學理論,就會不得不讓人懷疑,我們現在一直以為是對的科學,會不會有一天也哪天發現是錯的呢?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有另一群人(我們稱他們「實用派」)認為,與其問「到底存不存在」,不如問「有沒有用」。只要這些理論能幫我們解決問題、預測結果、改善生活,就已經夠了。就像地圖不必完美不差地對應到實際地點,但只要能指路,我們就該用它。
還有一派人(可以說是「經驗派」)更謹慎。他們主張:我們應該只相信那些真的可以觀察到的東西。那些看不見的基因、宇宙,也許只是有用的假設,卻不是實在的東西。
這三種看法看起來彼此矛盾,但本文作者Jonathon教授覺得,每種說法都有吸引人的地方,也各有盲點。他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能不能同時相信這三種立場?也許我們不需要選邊站,而是可以找到一種「混合式的理解」:在某些時候相信科學揭示了真實,在某些時候更看重它的實用性,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則保持懷疑,回到可觀察的證據。
科學並不是冰冷的答案製造機,而是一種探索世界的方式。我們對它的信任,不見得非黑即白,而是可以根據情境、需求與理解的深度,拿捏對科學的信任程度!

延伸閱讀
嚴偉哲 (2021),曾雅榮、鄧景元(合譯)。〈二十一世紀的科學實在論〉,《華文哲學百科》(2021 版本),王一奇(編)。URL=http://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二十一世紀的科學實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