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Shawn Hsieh
圖文製作/ 許庭祐 Hunter Hsu
受訪者/ 洪裕宏 榮譽教授
意識作為核心:三十年的探索之路
問:您如何定義意識?為什麼將意識視為研究的核心?
洪裕宏: 意識是感官與非感官經驗的總稱, 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考、情緒、以及對內在自我的覺知。
過去三十年,我是一位物理論者,試圖透過腦的結構與功能來處理意識生成的問題。絕大多數的學者也試圖用這個進路去解釋意識,但都失敗了。現在我的立場已經改變,從過去作為物理論者,變成反對物理論的立場,認為意識不能被用物理論的角度解釋。
如果意識不是物理結構的產物,那麼意識有沒有可能是非物理的?有一個解決方式是,主張意識其實是最基本的存在,不是由物理結構或性質的作用而產生的,因而無法用物理概念來解釋。
從科學少年到物理論者:「只相信科學的叛逆歲月」
問:您是如何成為物理論者的?
洪裕宏: 我從小就是物理論者。小時候被要求跟媽媽去拜土地公,當時我不屑一拜,認為是庸俗無知的行為,我只相信科學。從國中起就開始讀徐氏基金會出版的科普叢書,包括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從這時候起,我的思想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唯物論者。
從愛因斯坦的時空彎曲,可以解釋「宇宙是有限但是沒有邊界」的,這些科學概念深深吸引著我。
大學時期:哲學啟蒙與意識問題的萌芽
問:什麼時候開始對意識問題產生興趣?
洪裕宏: 雖然沒有特定一個時間點突然想開始研究意識,但大學時期受到臺大哲學系陳文秀老師的課的影響很大。包含笛卡爾、理性主義哲學、休謨、柏克萊等哲學家的思想,最有印象的是柏克萊的「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存在即被知覺)」。因而接觸到了心智哲學問題 (Mind)。從心智問題開始,意識的問題一直深植在內心。對我而言,Mind 的問題就是意識的問題,我試圖尋找各種途徑來解釋意識。
學術探索:「三十年的試錯,卻是必要的歷程」
問:您在研究生涯中如何探索意識問題?
洪裕宏: 我的意識研究做了至少三十年,有25年是唯物論、物理論者,主張基本存在是物質。學術界主流的立場是物理論,這個世界上的知識份子,99%以上都是物理論者,因為物理論很有用,例如造飛機、開發醫療或是研究未知的領域,很多科技和科學研究都仰賴物理論的框架。
寫博士論文時期,我遇到了古典人工智慧和神經網路的大辯論。Minsky作為古典人工智慧之父,在1969年寫書攻擊神經網路的觀點,認為神經網路一定失敗,因為三層以上的網路沒有學習能力,雖然他的論述缺乏證據支持,但因為Minsky在學術界的影響力, 加上符合當時主流的研究方向,因此仍廣泛受到學界的認可。
簡單來說,神經網路可以分成好幾層或不分層,Minsky證明兩層網路具有學習能力,此外他也臆測三層網路沒有學習能力。他自己沒有證明,也沒有證據,但是整個學術界幾乎都被他所說服。1986年Rumelhart, Hinton and Williams 以錯誤後傳網路證明三層神經網路的確有學習能力。在1980年代神經網路就已經發展熟,但由於電腦運算太慢,硬體無法跟上,需要花很長的時間處理一件簡單的事,因而無法受到重視,以致於古典人工智慧仍然是當時的主流觀點。
這段古典人工智慧和神經網路的辯論,反映了學界的一個現象:
「如果沒有得到主流的關愛或認可,再好的研究和觀點,也可能會被忽略。」
經歷這段辯論後,為了試圖在電腦科學領域,找到能夠解釋意識的方向,我到電腦科學系去修課,因為好奇修了一堂連結論(connectionism)的課程,進而學到了神經網路。
這段歷程是嘗試從人工智慧的進路來解釋意識的問題,古典人工智慧到了21世紀終於徹底被否定。不過現在流行的神經網路人工智慧,基本上還是透過古典人工智慧的計算原理來模擬。古典人工智慧有所謂的弱AI與強AI的說法。最近流行AGI,就是指強AI,試圖模擬所有人類的智能。不過因為本質上AGI仍然是用古典計算理論來模擬真正的神經網路,我懷疑目前的神經網路可以用來解釋意識。¹
接著,因為對人工智慧是否能解釋意識存疑,所以我就往腦科學領域發展。2003年我應當時陽明大學校長的邀請,從中正大學轉到陽明大學來服務,因為陽明大學沒有哲學研究所,所以我就被安排在神經科學研究所任教。這是很意外的安排。進入到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後,我得到強化我在腦科學方面的知識的機會。在神經科學研究所任教期間,我試著從腦科學的觀點來檢視能否解釋意識的問題。20世紀九零年代由於核磁共振造影 (MRI)新技術的興起,腦科學蓬勃發展,九零年代這10年被稱之腦的10年腦科學也成為主流的研究焦點。然而,這段腦科學的意識探索也是失敗收場,或者說至少離解釋意識仍然很遙遠。由於我們的腦與意識的關聯不夠清楚,腦涉及到太多功能層面,因此仍然無法針對意識的概念提出完善的解釋。

人生最後階段:走向唯心論
問:您現在的哲學立場是什麼?
洪裕宏: 到了人生的最後階段,我已經沒有太多時間可以繼續爬梳科學理論,因此我開始轉向做哲學上的臆測,慢慢走向唯心論立場。我還沒決定要走客觀還是主觀的唯心論:
主觀唯心論認為個人的主觀意識是世界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每個人的世界可能不同,世界的真實性是根據我的意識和感知所產生的;客觀唯心論則認為世界不是個別意識的產物,而是宇宙意識這個大的Mind所產生的實在性,我們作為小的mind分享了大的mind的reality。
我的研究方法不是再去發展哲學的派系,因為哲學上客觀和主觀唯心論都已經很成熟了,而是回到科學,例如量子力學、量子場論,檢視有什麼物理的研究能夠提供證據支持主觀或客觀唯心論。換言之,在特定的解釋下,量子場論與唯心論,不論主觀或客觀,可能可以相容。
問:您目前最新的研究方向是什麼?
洪裕宏: 最近我主要關注客觀及主觀唯心論和泛心論(Panpsychism)能否在真實存在的地圖裡給意識一個位置。簡單而言,泛心論主張萬物皆有靈。根據華文哲學百科的意識詞條,這個理論主張意識是宇宙的基本存在。不只人類和動物,連電子、原子都具有某種形式的「微(micro)意識」,人類的豐富意識經驗,就是無數微意識組合的結果。
如果物理科學所描繪的世界無法給意識一個恰當的位置,如果物理世界是封閉的,那麼無論科學再怎麼進步,永遠只能解釋物理現象,而當面對意識這樣的非物理現象時,想要用物理學來解釋意識有如緣木求魚。因此我需要一個非物理的方法來解釋意識。這種方法上的轉變,從我過去試圖用物理方法解釋意識,轉向探索非物理的進路。直到目前關注的泛心論,認為意識是宇宙的基本特性,而不是從物質中產生的副現象,這個理解的轉變,與我後來接觸到藏傳佛教的思想有關。
佛學的啟發:「宗教有其智慧,能落實在生活中」
問:佛學對您的研究有什麼影響?
洪裕宏: 佛學對我的影響很大,尤其是藏傳佛教。宗教有其智慧,提供有用的概念,回應我想解決的問題。佛學帶來不一樣的思考進路,而這些概念是科學不談的,但卻提供了一個另類的角度,促使你去思考物理科學不會鼓勵你去思考的問題。在物理論的架構下,非物質的存在簡直是不可思議。
跨領域的結合,不只是尋找兩邊有相同對應的點,而是尋找某一邊概念上的不足、沒有捕捉到的地方,或是不夠清楚的地方,用另一個領域的概念來嘗試解釋補足它,或是結合兩者,提出一個嶄新的見解。例如在意識研究中,科學無法解決的部分,藏傳佛教的思想,能夠補足目前欠缺的概念,提供了不同的思考框架。
接觸到藏傳佛教,讓我有了新的體悟。他們的思想涉及到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和美學,並且落實在生活和核心經驗中。每個表現、行為、生活型態、聊天的話題或是家中的擺設,都具有實質的意義,這些都是非常生活的一部份,有別於純粹電腦上的論文、書架上的哲學書籍和研究論文。
佛教的思想把這套自我、心靈和世界的關係,融入他們生活和經驗的一部份。例如輪迴的概念讓人意識到今生的行為會影響來世,因此更注重道德修養。
回到我們在進行分析哲學的過程,當我們瞭解了一套哲學觀點時,我們要如何去了解我跟它的關係如何融入我們自身的經驗和生活,而不是脫離的?可能研究只是形式上的,當回到現實生活時,我們就會忘了研究的那套價值觀和思考系統。例如我們在學習倫理學的時候,都學過何為善,我們該如何行善,縱使我們在哲學上接受了某一方的立場,但回到現實生活中時,卻彷彿忘記了先前的分析。哲學不該只是一個學術工作,而是一個自我答辯、領悟與成長的過程,這些價值觀、思考方式應該內化成每個人的人生哲學。從佛教的思想,我們學習到了是把哲學理論融入實際的生活經驗,才是從事研究的終極價值所在。
創立心智哲學研究所:「讓哲學可以無拘無束」
問:您創立心智哲學研究所的初衷是什麼?為何以「心智哲學」作為核心?
洪裕宏: 專注在心智哲學,是因為考量到若名稱取為哲學研究所,會面臨要照顧所有的哲學領域,如果只關注在心智哲學,就可以把資源、課程與師資全部投入在心智研究這個領域上面。這純粹是考量有限的學術資源如何運用的問題。
在招生上,除了哲學系畢業的學生,我們也非常鼓勵非哲學本科系的學生來報考。因為哲學是一個廣泛且活用的學科,透過跨領域的思維,可以帶來不一樣的分析思路,以及運用有別於傳統哲學的研究方式。
當然過去我們也招收了不少哲學系的畢業生,只要學生能顯現多元興趣,與對跨領域研究持正面的看法,這個研究所是開放給所有台灣的年輕人,甚至於外籍學生也都非常歡迎。
創立心哲所的目的之一,是希望跳脫傳統哲學的框架,讓哲學可以無拘無束,不要被狹隘的思想和討論受限,使學生可以快樂、沒有拘束的做哲學研究。
給後進學者的忠告:「研究是為了解答內心的疑問」
問:您對年輕研究者有什麼建議?
洪裕宏: 不要為了研究才讀文章,多無趣!研究是為了解答自己內心的疑問,而不是為了形式上的研究成果或論文發表。
「哲學是實踐的,而非僅存在於學術研究。」
宗教的意義,不該只是民間的信仰、習俗,而是帶來一種生活的型態,包含對世界、自我的理解,以及何謂重要的事物與人生的目標。佛教都能給出一套完整的解釋和架構,更重要的是能夠落實在生活中。
筆者結語
洪裕宏教授的學思歷程,呈現了一位學者對真理執著追求的軌跡。從堅定的物理論者到反思物理論的限制,從科學的進路到宗教智慧的啟發,他的思想轉折不僅是個人的學術探索,更是對意識這個根本問題的深刻省思。
正如教授所言:「意識作為核心,尋找各個領域可以回答的進路。」 這種開放而勇敢的學術態度,「人生的哲學是實踐,而非僅存在於學術研究」 的人生哲學,或許正是我們作為研究生所需要的哲學精神。
延伸閱讀材料
¹ 洪裕宏(1992)。語意、葛德爾定理與類神經網路。《歐美研究》,22(1),43–74。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² 洪裕宏 (2023)。〈意識〉,《華文哲學百科》(2023 版本),王一奇(編)。URL=http://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意識。
³ Peter Godfrey-Smith (2017)。章魚, 心智, 演化: 探尋大海及意識的起源,紅樹林文化出版事業部。王惟芬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