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簡介

心智哲學研究所(簡稱心哲所)規劃於2005年,2007年獲教育部核准成立碩士班,並於2008年招收第一屆碩士班學生五名。洪裕宏教授負責規畫與設立之工作,期間獲得吳妍華前校長與陽明大學各學院之全力支持,得以順利成立。

2008年至2017年這十年間,心哲所逐步擴充師資,從創所時的三位專任老師(洪裕宏、王文方、卞拓蒙)到2019年的六位專任師資 (王文方、卞拓蒙、鄭凱元、房雅俐、嚴如玉、林映彤),兩位兼任師資 (洪裕宏、杜培基)。專任女性教師比例為50% (為國際哲學系所中之極少數,台灣第一個達女性專任教師性別比例50%的哲學系所),專任外籍教師比例為33%。2019年至2020年間,本所師資經歷較大幅度的變動,卞拓蒙與王文方退休,房雅俐因家庭因素離職。2021年8月,顧醫華加入。2022年2月,艾力與游尚愷加入。此外,因應合校後的組織重整,原陽明校區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的四位專任老師於2022年2月加入:嚴偉哲、程曉杰、張立鴻、何彥如。2023年張立鴻轉為神經科學研究所專任,顧醫華因家庭因素離職,目前所上共有8位專任教師、專任外籍教師比例50%、女性專任教師性別比例38%。

2008至2024年這十七年間,招生名額由5名擴充至7名,共培育了59位畢業生,並有16位學生(2位肄業生)出國深造,拿到國外研究所獎學金的學生共有14位。許多我們的學生都曾拿到科技部的國際會議補助並在國際會議發表研究成果。

研究任務論述

心智哲學研究所致力於研究人類、動物或電腦的認知。研究認知需要不同領域的觀點,因此心智哲學是門跨足哲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語言學、與醫學的領域。

心智哲學研究的核心研究主題是意識、人工智能哲學以及認知科學哲學,同時也擴及到神經科學哲學、想像力、記憶、神經倫理學、臨床醫學哲學和東西方比較哲學。這些研究主題皆圍繞在心智與認知哲學的核心問題,包含認知是什麼,我們如何捕捉關於認知的知識,什麼事物影響著認知,認知的社會與生物學上的基礎,認知的文化差異性、以及分類和改變心智的倫理等。

心智哲學研究所的任務不僅僅是處理傳統的哲學問題,而是以橋接學界、科技與社會的方式,來敲開對重要社會問題作出貢獻的大門,並以這樣的方式處理傳統的哲學問題。更加詳細的資訊可以參閱「教師」頁面內個別學者的研究簡介。

教學任務論述

我們提供課程給陽明交通大學大學部的學生,以補充他們在大學教育階段所需的哲學素養。

我們也提供大學部的跨領域學程:「人機智能與哲學跨域學程」。此學程的核心特色是訓練學生學習前沿的經驗哲學研究方法學,諸如實驗哲學、認知民族誌、文字探勘、網絡分析和跨領域工具箱的方法。在這個學程中,學生們將學習如何把心智與認知哲學、倫理與價值、經驗科學的研究工具,與生醫資工的專業訓練結合,發展未來職涯所需的「科技跨人文」力。

心智哲學研究所同時也為想深究與認知相關主題的學生們,提供專門的碩士學程。依據研究方法的不同,我們提供兩條研究進路給碩士生:第一條進路採用分析哲學中被頻繁使用的方法,包含(但不僅限於)概念與邏輯分析、反思平衡、與對經驗科學結果的統整分析,我們將其稱作「概念與邏輯分析進路」;另一條進路則納入經驗科學研究法,包含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方法,我們將其稱作「經驗研究進路」。除了這些標籤,我們也鼓勵學生能同時熟悉這兩條進路。更多資訊請參閱「課程」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