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Shawn Hsieh
圖文製作/ 許庭祐 Hunter Hsu
原文作者/ 趙曉傲 博士
從日常經驗到哲學難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說某些事情是「必然的」。比如「所有單身漢都是未婚男性」—這似乎是透過定義就能知道的必然真理。但是「水是H₂O」這類科學發現就不同了:我們必須透過實驗和觀察才能得知,卻又能相信它在任何情況下都必然成立。
這就是哲學家所說的「必然的後驗知識」—只能透過經驗獲得,卻具有必然性的知識。問題是:我們如何相信從經驗中學到的東西具有必然性?
本質主義的回答
趙曉傲博士的研究正是從這個問題出發,關注所謂的「科學本質主義」(scientific essentialism)。
「科學本質主義」提供了一個答案:事物具有本質屬性,這些屬性定義了事物之所以為該事物的根本特徵。水的本質就是H₂O,金的本質就是原子序數79。當我們透過科學發現了這些本質屬性,我們就獲得了關於必然性的知識。
聽起來很合理,但似乎有些問題…
問題與困境
首先是知識論挑戰(The Problem of Modal Epistemology):我們如何確定科學告訴我們的是「本質」而不只是「現象」?實驗室裡觀察到的性質,憑什麼就是事物在所有可能情況下的必然特徵?
其次是自然類難題(The Problem of Natural Kind):物理學和化學中的分類(如元素週期表)似乎確實反映客觀本質,但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中的分類呢?同一個物種的生物個體往往沒有共同的本質屬性,那這些分類還算是「自然類」嗎?
可能的回答
當代哲學家正在探索,並試圖提出解決方案。
有些人提出「實驗個體化(Experimental Individuation)」的標準:如果某類事物能在實驗中被成功分離和操作,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它們是真實的自然類;另有些人主張「操作融貫性(Operational Coherence)」:重要的不是抽象的形上學本質,而是這些分類在科學實踐中是否有效運作。
這些新方法試圖在科學實踐與哲學理論之間建立更緊密的連結,讓我們對「必然性知識」的理解更貼近實際的科學發現過程。

趙曉傲博士的研究,希望能結合了這兩個立場,並建立一種新的框架,讓我們能更貼近科學實作,同時保有對本質與必然性的哲學反思。
簡單來說,這項研究想問的是:在概念分析之外,科學能不能帶給我們對「世界必然如此」的理解?
透過重新思考哲學中關於本質、必然性與科學實踐的關係,我們或許能更好地理解人類知識的本質與界線。
延伸閱讀
本專欄摘錄自國科會計畫,完整成果將依規定於國科會平台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