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自由? 印度密宗與沙特的哲學對話

撰文/ 許庭祐 Hunter Hsu
原文作者/ 程曉杰(Justin M. Hewitson)副教授

前言

「自由」對很多人而言是重要的價值。不同人用不同的方式追求「自由」,無論是對抗極權,還是追尋自己所愛。也許不自由相對容易感受,往往是受到某種限制,但當正面去問自由是什麼,似乎就不好回答。什麼是自由?你會怎麼看這個問題?自由如何跟人和自我的本質有關?

哲學家提供一些回答這個問題的觀點,從倫理學到心靈哲學,不同的哲學領域都提供了獨特的切入角度。程曉杰老師在其研究中,比較了沙特的存在主義與印度哲學家薩卡(P.R. Sarkar)的密宗哲學,探討兩者如何從不同文化與思想傳統中,對自由做出詮釋與建構。

研究中引用的兩位重要哲學家: 

沙特 (Jean-Paul Sartre)

沙特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法國哲學家之一,以存在主義與現象學的觀點而聞名。在二戰後,面對人類對意義與責任的哲學危機下,他的思想提供了一種深具人文關懷的回應,使其迅速崛起。代表作有《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文主義》。

薩卡(Prabhāt Ranjan Sarkar)

薩卡是一位重要的現代印度哲學家與精神導師,他致力於對印度密宗(Tantra)進行哲學化與實踐化的改革。薩卡的觀點讓冥想引入現象學與意識本體論的討論中,喚起當代哲學家與政治理論家的關注。印度前總統吉亞尼·辛格(Giani Zail Singh)曾讚譽他為印度最傑出的現代思想家之一。

沙特和薩卡怎麼看待原初的心靈

沙特與薩卡從未見過面,但程曉杰老師發現,他們不約而同地關注同一個哲學核心:ipseity —— 一種最原初、尚未被語言與思考加工過的「我感」。

沙特對 ipseity 的看法較為普遍,即是未經反思的認知歷程,它跟我們的心智 (mind) 沒有兩樣。與沙特不同,薩卡則認為ipseity 作為我們的原初經驗,是有靈性的,它可以藉由修行脫離心智,並達到超越、和宇宙做結合。

他們如何看待自由的根源?

薩卡認為,自由並非來自外在制度或內在意志,而是一種靈性修行的成果。人類可以透過冥想進入最高的三摩地(nirvikalpa samādhi)狀態,在這個狀態下 ipseity 會脫離心智束縛,回歸宇宙本體,獲得解脫。

但對沙特而言,這樣的追尋是徒勞的。他拒絕任何形上學的本質或神聖起源,主張「存在先於本質」(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我們沒有被造好的樣貌,也無命定的目的,而是透過選擇與行動來定義自己。

在沙特看來,自由不在於超越心靈,而在於為自己的存在負起全部責任。自由與責任,密不可分。

兩位哲學家有何不同

沙特 (Jean-Paul Sartre)薩卡(Prabhāt Ranjan Sarkar)
對 ipseity 的定義未經反思的認知歷程(Pre-reflective cogito)原初的意識、Ātman 、unit consciousness
ipseity 和心智(mind) 的關係與心智不可分,兩者的連結不可破壞 (infrangible)ipseity 可以自己尋求開悟,脫離心智得到自由
超越性沙特不去探究 ipseity 的超越,因其和 心智是一體的人類可以透過冥想進入nirvikalpa samādhi,讓ipseity 得到解放

沙特與薩卡分別從存在主義與密宗出發,建構出各自對自由與意識的理解。薩卡試圖探究意識的靈性潛能與超越性,而沙特則以無神論與人文的視角,將自由根植於現實世界中。兩人雖立場迥異,卻都為意識的本體論與後設倫理學奠定了獨特的哲學架構,至今仍深刻地影響著當代思想。

延伸閱讀
Hewitson, J. M. Ontological consciousness, phenomenology and a metaethics of radical freedom in P.R. Sarkar’s Tantra and Jean-Paul Sartre’s existenti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