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許庭祐 Hunter Hsu
原文作者/何彥如 副教授
原住民族語教科書除了教授語言,也應該忠實的呈現原住民族主體性並建立解放觀點。心哲所的何彥如老師從現行的兩大教育政策和族語教科書作為研究材料,分析了涵蓋16族語、共48本教材與文件。研究發現,雖然政策與教材努力保存語言,但在呈現原住民族的經驗、價值觀與行動上,卻仍存在許多矛盾且忽略原住民族之主體性。

何老師從三個面向切入——原住民族之「經驗」、「意見聲音」與「行動」,透過文本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討政策與教材是否有忠實呈現原住民族的觀點,並有助於培養學生對歷史不正義與當代困境的批判意識。
研究分析結果是發現教科書與政策「有許多的矛盾之處」,像是2018的課綱政策文件中,一邊強調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另一邊又有安撫性的想法出現在其內容當中,試圖以主流文化壓制原住民族的經驗。
教科書也同樣呈現出矛盾的內容,有些課文會透過訴說原住民族先人與殖民政府抗爭、受欺壓的故事,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但同時,也有部分的篇章會教授聖經故事,或者出現了「原住民常喝酒」這樣的內容,這些都在隱約之中壓抑了原住民族的傳統信仰以及他們傳承下來的良好文化,並且以主流與殖民的觀點強化對原住民族的單一化刻板印象。
為了改善這些政策與教材中的矛盾與殖民觀點,何老師在研究中也提出四點具體建議:
1. 教材與政策應致力消除內部矛盾,聚焦於原住民族的主體性與解放觀點。
2. 移除對原住民族的負面刻板印象。
3. 教材內容或可平衡宗教觀點,將聖經故事與更多原住民族宗教敘事、世界文學並陳。
4. 教科書練習活動應更貼近原住民族的生活經驗,鼓勵具行動力的寫作任務,而非僅重複主流文化實踐。
總結來說,這項研究提醒我們,教材與政策不只是教學工具,更是影響原住民族學生如何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鍵媒介。若要真正實踐文化解放與歷史正義,未來的教育政策與教材仍有許多值得反思與改善的空間。
延伸閱讀
Yann-Ru Ho (2022) Indigenous language curriculum revival: an emancipatory education analysis of Taiwanese Indigenous language policy and textbook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54:4, 501-519, DOI: 10.1080/00220272.2021.200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