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Shawn Hsieh
原文作者/嚴如玉 教授
現今社會,許多重要議題真的都太複雜了!單靠一門學科的討論已經不足以回答──像AI 倫理、疫苗政策、心理疾病的預防,常常需要科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一同合作。而為了應對這種跨領域合作的需求,哲學也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跨領域哲學」就這樣應運而生!
傳統上,哲學常被認為是抽象、遠離實際生活的學科;但跨領域哲學則截然不同。它不只研究「跨領域」的概念本身,而更進一步「親自下場」!跨領域哲學所關注的問題,包含不同學科之間的語言差異如何影響合作?一項研究要怎麼整合來自醫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知識?我們該怎麼信任別的學科所提供的資訊?
有別於傳統哲學以思辨與文本分析為主,跨領域哲學引入了許多來自社會科學的實證工具。例如,透過訪談、實際觀察現場,甚至親自實作實驗,來了解在真實場域中的運作模式,以及如何解決衝突並建立共識。
這樣的研究方式也讓哲學更貼近現實問題!像「疼痛」這個概念,哲學家會問:痛到底是心理還是身體的?別人說痛,我們怎麼知道他真的痛?這些問題很有意思,但如果只靠想像、做思想實驗和辯論,有時很難說服人。倘若認知科學家也加入討論,用儀器掃描大腦或做行為實驗觀察人如何覺察痛,藉此讓大眾理解哲學家想要傳達的想法。
跨領域哲學不只是一種溝通橋樑,透過其他學科的結合傳遞哲學家的想法,還能讓哲學本身的討論更有彈性、更有臨場感!不再只是停留在紙上談理論,而是真的能走進實務、回應真實世界的需要。這樣的做法,也讓哲學研究的成果更有說服力,更容易被其他領域的人接受和運用。

簡單來說,跨領域哲學讓哲學從「評論者」變成「參與者」。不再只是坐在書桌前抽象思考現實生活的問題,而是透過實際的經驗資料,讓一個複雜議題在多方合作與交流中被深入理解、共同建構出來。這不只是哲學的拓展,也是回應當代世界複雜挑戰的一種嘗試!
延伸閱讀
-嚴如玉 (2022)。〈跨領域哲學〉,《華文哲學百科》(2022 版本),王一奇(編)。URL=http://mephilosophy.ccu.edu.tw/entry.php?entry_name=跨領域哲學。
-嚴如玉,〈跨領域哲學的探索歷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25 卷 1 期,December,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