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合聘教師嚴偉哲副教授獲選科技部「年度十大科研破壞性創新論文」

本校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嚴偉哲( Jonathon Hricko)副教授與中正大學哲學系陳瑞麟講座教授,合著之〈實驗個體化與哲學的零散論證〉(Experimental Individuation and Philosophical Retail Arguments),在哲學領域具重大突破,獲選科技部「年度十大科學研究之破壞性創新論文」。 

「科學研究之破壞性創新論文」是科技部為鼓勵學界從事具創新性、開拓性之研究,首度試辦的論文選拔。選拔不以論文引用數高低為標準,而是引入破壞性創新概念,希望形塑學研新價值;以引領科學家研究視野角度出發,從2019年10月起,由各學研單位推薦的近三年論文共107篇,推舉出11篇深具破壞性創新概念論文。

科技部表示,本次選拔主要在檢視各論文創新思維、破壞性影響,其研究過程是否有跳脫該領域原本軌道、顛覆什麼概念、及是否新創以前沒有的路徑或超越原先的領域知識。嚴偉哲老師獲選論文之重大突破,在於提供新的哲學關於「實在」之重要判準。論文中引入「實驗個體化」作為「實在」判準;亦即證明某一種假設物項存在的最好證據,在於使用實驗以發現或生產該種物項至少「一個個體」或「一個樣本」。

陳瑞麟教授在論文摘要中指出:每個人都會好奇這個世界的「實在」是什麼?在哲學史上有「科學實在論」和「反科學實在論」互相爭辯,至今沒有定論。他們兩位作者則主張,由檢視科學實驗來考察這世界實在有什麼東西才是更好的作法。換言之,針對理論假設為存在的特定東西(例如原子、基因、病毒等等),檢視相關實驗是否能證明那些東西是實在的。這種思考策略稱為「零散論證」。

對此,他們提出一個獨立於理論的判斷標準「實驗個體化」,來判斷一個實驗是否證明了某個被假設的東西真實存在。例如,如果你想證明「冠狀病毒」存在而且致病,你就在病人身上分離出一株病毒株,如此,任何人都很難否認冠狀病毒是實在的。即使歷來人們對於病毒如何致病有很多理論或假設,都不會改變病毒真實存在的事實,因為它已經被實驗個體化了。因此他們提出「實驗個體化」的條件,據此判斷一個科學實驗是不是證明了被假設之物真實存在。「總結地說:想知道世界有什麼東西真實存在,要透過科學實驗,但也需要哲學來分析相關的標準和條件。」

相關媒體報導
聯合報:鼓勵破壞式創新跳脫框架 科技部海選11篇論文
中時電子報:科研破壞性創新論文 選拔出爐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科技部選出年度十大科研破壞性創新論文 鼓勵學術創新
CTIMES/SmartAuto /新聞:科技部選出年度十大科研破壞性創新論文 鼓勵學術創新

(轉載自國立陽明大學首頁新聞,原網頁請點 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