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與科技界都在瘋「元宇宙」這個概念。臉書創辦人祖克柏將公司名稱更名為「meta」,投入巨資在五年後打造一個元宇宙。微軟、圖形處理器大廠Nvidia、遊戲公司Epic Games 等也都宣布參戰。與元宇宙相關的科技與遊戲產業股票大漲,預期元宇宙是網際網路世界的下一個新面貌……
3D 沉浸感 實現夢想人生
元宇宙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虛擬現實。現在我們習慣使用的網際網路是二維的,元宇宙則進化到三維。以視訊會議為例,在一般的網路空間中,使用者可以看到參與者的影像,這是呈現在銀幕上的二維影像。元宇宙則提供3D 影像、沉浸感,讓人覺得好像真的進到一間會議室,和在實體世界中的感覺幾乎一模一樣。
元宇宙就像夢境,在其中有十足的真實感。戴上眼罩或更輕便的眼鏡,就可以進入自己所選擇的元宇宙,從事各種在真實世界中可以做的事。透過虛擬現實,打造另一個可能世界,在裡面你可以扮演任何角色,與他人互動,從事商業活動、玩遊戲、度假等。對現實不滿意的人或許能在元宇宙實現夢想人生,選擇自己的長相、選擇當一個富豪等。你在現實世界想做卻做不到的事,在元宇宙的世界都有可能實現。
駭客任務母體 vs. 真實世界
電影《駭客任務》就是一種元宇宙的概念。電影中,所有人都被囚禁在維生艙中,大腦被連結到超級電腦,電腦模擬人類世界,創造出虛擬現實世界的「母體」。所有人都生活在由電腦所控制的母體(虛擬世界)中。然而,虛擬世界中的人都以為自己是生活在真實世界中,不知道這個世界其實是由電腦程式創造出來的虛擬現實。如果元宇宙就像母體一樣,讓人們無從區別虛擬與真實,那麼我們所處的「真實世界」,有沒有可能也是經由電腦程式產生的?
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教授泰格馬克就主張,元宇宙的基本存在是數學結構;我們所經驗到的真實世界其實是宇宙這部「大電腦」運算的結果。這個說法引發了一些延伸思考:例如,真實世界和電影中的母體有何不同?都是電腦程式產生的,都是虛擬的,或者都是真實的?如果我們可以創造出一個具有完整經驗內容的元宇宙,也就是說,如果元宇宙中的你,能感受到與現實世界無異的感覺和情感世界,那麼虛擬與真實是不是就無從區別了?此外,在元宇宙中,我們能扮演造物者的角色,創造一個自己想要的現實世界嗎?我們真的可以改變命運,選擇嚮往的「第二人生」嗎?如果在元宇宙中能盡情創造,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擺脫宿命,獲得選擇人生的自由?而元宇宙中的我們,有沒有可能再創造一個「元元宇宙( meta-metaverse) 」?
桶中腦論證:程式能產生感覺?
關於「我們是否能創造一個如真實世界般的元宇宙」,目前仍有許多爭議。元宇宙的概念預設,由代碼(codes)組成的程式足以產生所有的感覺、知覺。這個預設頗受質疑,質疑者認為,世界不可能完全由程式構成,程式無法產生感覺。例如,哲學家帕特南提出「桶中腦( Brain in a Vat)」論證,證明桶中腦不可能。所謂桶中腦,就是將人腦取出,置於培養皿中,並連接到超級電腦。電腦提供所有的刺激訊號,讓桶中腦以為自己仍有身體,生活在一個真實世界中。桶中腦的概念即類似元宇宙,如果桶中腦不可能,元宇宙也就不可能。
帕特南如何證明「桶中腦」不可能呢?他運用了一個簡單的邏輯推論:假設我們是桶中腦,則「腦」並不指稱腦,「桶」也不指稱桶,因為「腦」與「桶」在桶中腦的世界中,只是指稱一堆程式代碼。所以如果我們是桶中腦,則「我們是桶中腦」這句話就不成立。依此可推論,我們不可能是桶中腦。每當你說「我們是桶中腦」,就會導出「我們是桶中腦」為假。「我們是桶中腦」必然為假,因為每當你假設它為真,就會導致矛盾。
很多科學家與哲學家認為意識經驗不完全是科學可以解釋的。科學只研究世界的數學結構,而意識經驗並非數學結構,因此,科學難以處理意識經驗。元宇宙的未來發展,如何虛擬「意識經驗」恐怕是一大難題。換句話說,如何讓元宇宙中的人擁有完整的意識經驗,是很大的挑戰。
本文刊於中學生報(第472期)。原文請見中學生報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