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我們的家,
也曾被稱為福爾摩莎、蓬萊、寶島。
在這塊土地上,
四百年來的多元移民文化,彼此衝撞、彼此孕育,成為你我口中的台灣文化。
當我們談及台灣文化的主體性時,
其實,就是在問這些多元文化元素如何可能是同一個文化個體?
而我們又該如何鞏固台灣文化的主體性?
2020的陽明人社講座將探討這個主題,
邀請到中正大學哲學系的講座教授陳瑞麟老師,
從台灣哲學和當代科學哲學的視角,來深究這個議題。
活動資訊
演講活動一
時間:10月13日星期二 10:00-12:00
講題:如何建立台灣文化的主體性?──從「風土文化觀」到「生物免疫模型」
場地:國立陽明大學知行樓216大教室
主講:陳瑞麟 /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展演活動
時間: 10月13日~10月16日
開幕: 10月13日星期二 12:10
主題:超免疫北市:白血球政府
場地:國立陽明大學知行樓公共空間
策展人:
曹存慧 / 生物藝術家、基因工程師 清華大學藝術學院
宮保睿 / 推測設計師、藝術家、策展人
吳柏旻 / 數學家、程式設計師
演講活動二
時間:10月15日星期四 10:00-12:00
講題:怎麼樣才算是一個杏鮑菇?──生物個體化和同一性
場地:國立陽明大學知行樓216大教室
主講:陳瑞麟 /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座談會(非公開活動,網路直播)
時間:10月16日星期五15:00-17:00
講題: 個體.文化.台灣
場地:國立陽明大學
主講人:
陳瑞麟 /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與談人:
祝平次 /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紀大偉 /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副教授
※陳瑞麟教授講座論文發表說明如下:
2020年10月16日座談會文章一部分之修訂稿,以〈變遷社群中的個人:發展廖文奎哲學以調和社群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對立〉,已刊於《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74期,2021年6月號
2020年10月15日演講文章之修定稿,以〈如何指認一個生命個體?──以實作個體化為基礎的客觀多元主義〉為名,已刊於《歐美研究》第五十一卷第四期 (110年12月),721-768
DOI: 10.7015/JEAS.202112_51(4).0003
科學月刊報導
為什麼「生命個體」的概念如此難以定義?-生物個體的科學與哲學
免疫系統裡的「自我」是誰
疾病之下,真的人人平等嗎?-超免疫北市生物藝術展專訪
活動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