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如玉】華文哲學百科詞條-跨領域哲學

華文哲學百科-跨領域哲學
嚴如玉


於華文哲學百科上,由本所嚴如玉教授所撰寫的新詞條-跨領域哲學已經上線。以下簡列該文導論,歡迎至華文哲學百科網站上瀏覽完整文章!


導論

跨領域 (Cross-Disciplinarity) 研究是一種至少橫跨兩個研究領域的研究活動。Klein (1990, 1996) 追朔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於 1970 年舉辦的會議是最早使用跨領域這個詞。在過往強調精緻化專業分工的學術發展潮流下,跨領域研究活動型態常被貶抑為不專精或次等的研究活動。然而,從近二十年來,世界各大研究經費機構的科技研究補助政策來看,跨領域研究很明顯地已成為當今顯學。舉例來說,美國的國家科學基金會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在傳統學術領域的組織架構之外,特別增設跨領域研究項目,並宣示將把促進跨領域研究作為高度優先的政策目標。[1] 歐洲聯盟委員會 (European Commission) 於 2014 年與 2020 間,總共投入了 80 億歐元來資助一個大型的跨領域研究計畫 Horizon 2020,[2]其中一項重要任務便是改變既有學界與業界的跨領域合作模式,以加速研發創新的速度。台灣政府所提出的台灣 2030 科技願景中,也特別強調會積極投入跨領域整合型研究。[3]

  在此國際研發潮流下,研究計畫是否具備跨領域型態,已漸漸成為評選競爭型計畫經費的重要標準。然而,跨領域研究的型態與品質該如何評估?對於制定與執行政府科技政策、審查和分配公共資源、與從事相關跨領域研究的人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特別重要。上述這些人的工作都牽涉到對跨領域研究進行評價性的工作:他們需要評價跨領域是否真的有機會解決重大社會問題、是否值得大筆納稅人的經費補助、是否該花上自己 3~5 年的時間與精力投入研究等。透過對跨領域本身進行系統性的分析,了解各種跨領域型態的特色,強項與限制,將有助於推展高品質的跨領域研究。

  對跨領域進行系統性的研究,最早較多是科技政策、社會學、與教育學背景的學者 (Sá, 2008; Jacobs and Frickel, 2009; Lepori, et al., 2007; Bruce, et al., 2004; Crow and Dabars, 2015; Jantsch, 1972; Apostel, et al., 1972; Klein, 1990, 1995 & 1996; Aram, 2004;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Institute of Medicine, 2005; Hirsch-Hadorn, et al., 2010; Bammer, 2013; Newell, 2013)。這些學者大多從組織或制度層面的因素來分析跨領域,他們以學術或非學術組織單位來定義領域個體,然後從中分析不同型態的跨領域研究,以及會遇到什麼樣的社會性、政策性、溝通性與教學性的困難,例如,經費分配的制度設計、同儕審查制度、與學術升等制度等。

  大約從 2000 年開始,一些重視科學實作的科學哲學家們,注意到哲學界缺乏對跨領域的系統性研究,因而開始從事相關的分析 (Nersessian et al. 2002, Nersessian, 2008, 2009, 2012, 2019, Hoffmann, Schmidt, and Nersessian, 2013; Osbeck and Nersessian, 2017; Schmidt, 2008, 2011; Frodeman, 2012; Mäki 2016; O’Rourke, et al., 2016; Porter, et al., 2006 & 2019; Krohn, 2010; Alvargonzález, 2011; Thorén and Persson, 2013; Thorén, 2015; Gray, 2008; Bracken and Oughton, 2006; Turner, et al., 2015; Calvert and Fujimura, 2011; Huutoniemi, et al., 2010)。分析跨領域的科學實作哲學家,其視角大多放在科學實作的知識論面向,如建模實作、科學家的認知內容與能力、科學推論模式、與知識依賴與信任等。本詞條將整理近十年來,科學實作哲學中關於跨領域哲學的研究發展現況。詞條結構如下:第一節將介紹科學實作哲學家們使用哪些研究方法來研究跨領域、第二節將介紹跨領域的分類、第三節將介紹如何分析或評價跨領域的研究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