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裕宏】訊息、永生與靈魂不滅

訊息、永生與靈魂不滅
洪裕宏


元宇宙的虛擬實境,不管有多真實,參與者都可以區辨真實與虛假。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有沒有可能只是由電腦模擬出來的世界?如果有可能,那麼我們所經驗到的多彩多姿的世界,就不是最根本的存在。最根本的存在是那些承載這個世界萬有的,由0與1構成的訊息。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麼「死亡」、「永生」、「靈魂」等概念都要被重新理解。

哲學家:宇宙由有限粒子構成

先來看哲學家尼采(F.W. Nietzshe, 1844-1900)的「永恆回歸(eternal return)」。尼采認為宇宙是由有限的基本粒子構成的。而有限粒子的所有可能的組合,也必是有限的。我們目前的世界是其中一種組合。如果時間夠長,所有的組合將會出現過一次。接下來,所有的組合將再重複出現。你的一生將在很遠的未來再重現。因此,你不會真正的從這個宇宙消失。每隔一段很長的時間,你的人生將重演一遍。

數學家彭加萊(Henri Poincaré, 1854-1912)提出了一個嚴格的說明:彭加萊重現定理。這個定理說,對動態系統而言,在有限的時間內,一定會回到初始狀態。簡單來說,所有的系統狀態都會不斷重現。這個定理是不是很像尼采的永恆回歸?差別只是尼采的說法是玄思哲學,而彭加萊的重現定理有嚴格的數學證明。

永恆回歸與永恆重現,是不是意味著「死亡」這個概念,不像我們一般人所理解的,代表生命的終結?或許該思考的是,如果一個人的一生會不斷重演,死亡不是那麼絕對,那麼我們如何重新理解「永生」、「靈魂」等概念?

生醫學家:人活在一系列的現在

生醫學家南札(Robert Lanza, 1956-)是幹細胞研究的先驅。他認為時間並不存在,它只是我們用來編織意識經驗的概念工具。過去、現在與未來不是絕對的。每一個現在都是完整的存在。我們活在一系列的現在,只有現在,沒有過去與未來。因此,不存在死亡,只有一系列的現在;也沒有所謂的「死後(after death)」。

諾貝爾物理學獎2020年得主——潘洛思(Roger Penrose, 1931-)認為自我(self)是量子訊息。腦是收訊器,不是意識產生器。腦的作用在接收量子訊息,以產生自我(意識)。以收音機為例,當你調到某個頻道時,你會接收到音樂。音樂不存在收音機裡面,而是收音機作為通訊器,接收了外面的電磁波訊號,因此播放出音樂來。音樂存在在外面的電磁波,而不在收音機裡。同理,意識(感官)經驗不存在腦中,大腦是從外面接收到特定訊息而產生意識,產生自我。身體死亡時,量子訊息離開身體,永存在在宇宙之中。另一個物理學家惠勒(John Wheeler, 1911-2008)雖然沒得過諾貝爾獎,卻栽培出許多諾貝爾獎學生。他主張世界最根本的存在是訊息(information),不是粒子,也不是場(field)。

物理學家:宇宙如同全息投影

另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特湖夫特(Gerard’t Hooft, 1946-)提出全息投影原理,認為宇宙中所發生的所有事件,就如同全息投影(hologram),像上演一場電影一樣。全息投影到處可見,例如信用卡上的防偽設計,就是利用全像術製造的。有些風景明信片也利用全像術,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目前全息投影已經可以將過世的影歌星投射到舞台現場,栩栩如生,彷彿又活了過來。全像術是將影像儲存在2D平面,利用雷射將2D訊息投射成3D影像。

我們經驗中的3D空間世界,其實是2D真實宇宙的三維投射。二維的訊息才是真正的存在。有「物理學界壞男孩」之稱的史丹佛大學物理學教授薩斯金德(Leonard Susskind, 1940-)認為,三維空間是被二維球型平面所包覆,像一片外膜包住了宇宙,儲存了宇宙所有信息,宇宙內部發生的一切,都只是全息投影而已。我們經驗到的宇宙萬象,是宇宙超級電腦所模擬出來的。當宇宙關機,我們就全部消失;當宇宙重開機,我們的世界就重演一遍。我們不會真的消失(死亡),而是存在2D的訊息中,等待下一次重開機。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永生呢?且永生在宇宙的訊息中?所謂的靈魂,是不是就是這些不滅的訊息?

前面我們談到宇宙中所發生的一切事件都不是真實的存在,最真實的是儲存這一切的訊息,而這些訊息從未真正消失(死亡),它們永存於某處,例如宇宙外圍的2D包膜。這些訊息可以一次又一次的重播,你的人生不會只是一個樣態,而是可以有各種可能性,例如現在的你是音樂家,下一次宇宙重開機時,可能重播你的另一種人生,或許這次你是工程師。上一次開機你失戀了,下一次開機你卻成為萬人迷。

那麼,你可能會問我,我的人生觀又如何?我想,即使此生不如意,有努力過就好,因為心中明白,下一次宇宙重開機,我將有機會過一個亮麗的人生。希望永遠在那裡,因為宇宙終將不斷重開機,直到永遠。


(本文同時刊載於中學生報第497期)